top of page

我們六個

  • cat16punk
  • 5天前
  • 讀畢需時 6 分鐘
ree


第一次看大愛劇場《我們六個》,意外他們願意拍攝含有其他信仰內容的作品。悲劇負擔的任務就是要讓大家哭,好宣洩生活裡的苦,如果為劇情感動甚至流淚,除了感同身受,或許是恰巧與我們的人生重疊而得到驗證。


 

完美爸爸為何願意渣?

白天是事業有成的父親,晚上是料理三餐、處理家務的煮夫,擁有完美家庭的男人,為什麼願意手刃眾人欣羨的幸福,淪落為背負罵名的爛人?

 

一切都是累了。林達生因為郭富美的失明和隱疾無法維持家務,為了愛,他自動填補這個缺,撐起對家的責任與完成社會對父親應有的評價,一人分飾父親與母親,滿足孩子妻子心中的父親丈夫角色,也替代妻子做到照顧孩子生理需求,無底限犧牲到沒有自己。受到當時的社會風氣與認知框架影響,不允許不鼓勵男性喊苦,導致情緒沒有出口,林達生身上背負多年的辛勞沒有人分擔,在長達十多年「沒有自己」的生活下,黃秋鳳變成他的出口,讓他品嘗到好久不見的崇拜與愛慕,重新找回他身為男人的自尊驕傲,為了守護這份重新復活之感的愛慕而選擇出軌。

 

孩子的崇拜愛慕跟非有血緣關係的異性愛慕,兩者的差別在於孩子是自己的血肉等同於自我的延伸,也就是自我肯定;外界異性的愛慕,是他人肯定,特別是林達生看待富美,已經是責任多過於愛時。


 

守護拯救者與自我愧歉的糾結

郭富美對於丈夫的情感背叛和脫序為何能一再容忍,一方面她愧疚於纏身的疾病帶給林達生負擔,讓他無法成為只要專心打拼事業的父親,身為妻子,她心疼感謝丈夫付出的一切。郭富美還有被拯救的內在情結—有人願意不在乎我的疾病,愛我娶我,他是我的救贖,疊加堅守心中家庭的力量,再加上現實—幾乎沒有賺錢謀生能力以支撐家庭,沒有選擇離婚。

 

容忍丈夫情感叛變,還特意保護林達生在孩子心中形象,最後本著「夫妻應該彼此扶持、度過難關」的想法,答應回台東跟親戚借錢助先生東山再起,因為認為林達生還是愛她的,所以才會找她幫忙,為了這個需要,願意犧牲自我感受,最終換得枉死。郭富美的辛苦與愛的滄桑,令人心疼。


 

家變是成長的契機,也是心靈的傷疤

原本是遮風避雨的家,無法抵抗討債人的殘暴破壞,再加上付不出房租被逼的只能搬遷。父親失去保護家人的作用,選擇帶著小三與兩名小孩躲避,把問題丟給太太與四位未成年孩子。大姊為了要保護家人,必須從只會讀書的國中生角色跳脫,開始學習成為能料理家務、處理生活的小大人,犧牲青春年華賺錢養家,從姊姊變成養育弟妹們的爸媽。親職化小孩擁有的個性早熟,大眾眼裡是一種讚美,但對當事人來說,是背後隱藏著可能家庭失能的艱辛。

 

男孩要蛻變成男人時,父親往往是他第一個學習的樣板,當崇拜的父親毀壞,作賢作逸的心理得先面對父親形象崩毀帶來的羞恥感,再重建內在父親姿態,才能成為完整的自己,畢竟父親會走樣不是他們造成的,需要克服這個想法;三位妹妹們因家變,不再是被捧於掌心的明珠,得必須學習獨立與照顧自己,並克服被遺棄的恐懼,青瑩還被黃秋鳳虐待—明明我沒有傷害你,為什麼單憑你是大人就可以欺負我,需要理解消化這惡意和造成的身體傷害,才能讓自己不長歪;品秀的分離焦慮而下意識拔掉頭髮,顯示內心對家的依賴,也是面對壓力的代償行為,安全感成了她這一生最重要的課題。

 

這六位小孩子面對的家庭巨變,讓他們度過艱難的內在能量,一方面來自於他們真的有被父母的愛好好滋養長大,那份溫暖讓他們內心相信愛,相信家人聚在一起安定感;一方面是他們的個性,這兩點催生的心理韌性,讓他們面對運命困境,當援手進入時才能將善意發揮最大而成熟懂事,成為日後有能力手心向下的人。


 

離不開的致命關係

大部分的人都不明白為什麼黃秋鳳與林達生兩個分不開,起初我也是,但是隨著劇情走過他們關係的發展脈絡之後,似乎能了解而感到揪心難過。

 

我認為林達生對黃秋鳳的不離不棄,依舊是源自他對家庭的責任跟對家人的愛,還有身為男人的自尊驅使他必須如此,畢竟黃秋鳳曾經給他無可取代的快樂。林達生成為當時台灣社會裡少見的男性家暴受害者,是自尊與社會風氣讓他選擇不求救的吞忍,更有自我懲罰式的意味,為他親手摧毀的家還有疏忽害妻子過世的錯誤贖罪。

 

黃秋鳳這角色是用「得不到」的羞愧憤怒與自卑組成的。雖然劇中沒有交代她的身世背景,但她應該在不被愛且遭受許多精神虐待與暴力的家庭裡成長,這在她慣性處理負面情緒—酗酒後殘暴行為推測。她想要被愛只是心破了洞,以為林達生能填補,卻沒有想到林達生的愛她只能分,無法獨佔,最後能登記也是她逼的,並非林達生主動願意,更讓她委屈憤怒,似乎發生的一切都說明她不配。酒醒後的無力感,現實問題也沒有消失讓她更想逃,還被指責被小孩討厭,於是進入「逃避現實→酗酒→暴力破壞→酒醒→羞愧→再喝酒」的無限循環,為了想要脫離痛苦,反而更加離譜。為什麼她不離開林達生?應該是控制欲與不甘心使然。


 

填補消失的照護力量—社會的善意與傅媽媽

曾在Podcast聽過一段話:「我們可以平安長大,是因為社會保有一份善意。」在這部戲劇就立體呈現了,當原本幸福的家庭因為父親出軌,開始發生一連串的巨變時,無論是以信仰為名的伸援(教會、慈濟)、地方里長的積極奔波、市井小民的善意贈與、社福單位的收容教育⋯⋯每個環節都是接住即將墜落生命的必要,更深一層的意義來說,無論身份地位、財富多寡、性別職業等,只要願意與發自無私,每個人都能是別人生命中的浮木。

 

如果不是大姊放下倔強、認清事實願意尋求協助,就不會有傅媽媽的出現。傅媽媽除了接住六位小孩,替補「家」應具有的保護功能,適時點醒大姐卸下照顧弟妹的責任,該活出自己的生命樣態,令人動容。而這六個小孩最終也在她的守護用心順利長大成人,不被家變牽絆,開創自己嚮往的人生。

 


看得出來導演調度的用心,因為要符合電視台濟世志願以及適合全家觀賞的目的,將整部帶有紀錄性質的連續劇作品,控制調性介於溫暖貼近事實但又不過「大愛感」,同時要把「說教感」降低,還要將殘忍的關鍵劇情利用象徵式畫面帶過, 讓作品不離改編自1984年發生的真實社會案件「李月桂案」太遠,即使事件已經離現在距離40年多,依舊保有滿滿的震撼力,在觀眾眼前上演著,而得到些什麼。

 

馬志翔還是好帥喔(迷妹眼睛),雖然他這次飾演林達生,身為人父的他,把這角色詮釋得很有層次,可愛又可恨;很喜歡姚坤君飾演的傅媽媽,特別是想要發獎學金給作賢作逸卻又面臨院中伙食快要斷炊,她把思考轉折點清楚又柔軟的表現出來;飾演黃秋鳳的林雨葶辛苦了,在沒有人會覺得自己是壞人的狀況下,要把自己被迫變成他人眼中的壞詮釋出來很困難。

 

接受不夠好的自己與家庭,才有可能活出光彩。我們都有會需要別人的幫助,無論事件大小,而「生存弱勢者」接受幫助的同時總是伴隨著悲慘故事發生,這作品讓我有機會思考,悲慘故事背後隱藏的事實與導火線到底為何而起。我們現行的法律,大多都針對已有犯罪行為採取懲罰隔離,但在未有犯罪事實卻有犯意產生的模糊地帶,能如何避免犯罪傷害發生?最終可能還是導向家庭與教育。而我真切地相信,每個人的誕生都有世界與自我賦予的意義,福禍相倚,有光的地方就有黑暗。

 

最後想要用近日學到的一句話來結尾:

「慈悲能救別人,智慧是救自己。」—松柏仁波切

社會的善意一直都在,愛也一直都在,就看你有沒有發現它。

留言


感謝您。

2025 © Monica Cat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.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