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有毒的男子氣概》—給現代男女一則關於前世今生未來的忠告
- cat16punk
- 9月23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
隨著科技進步與觀念滾動式流動,見證著關於性別議題與傳統產生巨大變革,活在「前不見古人,後不見來者」當代社會意識裡的Me,好奇著生活周遭那些「厭女情節」單純只是討厭而已嗎?還是有隱藏什麼?在追求兩性平等的現代,為什麼還是能輕易聽看見壓迫、令人窒息的大男人主義式行為與談話?能找出些這現象產生的原因呢?
《有毒的男子氣概》帶我從歷史理解「男人」是怎麼養成,此書研究探討框架雖鎖定在西洋史,基於「他山之石,可以攻錯」,16世紀航海時代來臨時帶動全球貿易盛行,文化觀念等東西方交會早就彼此影響,因此當作是有效的參考也很合理。
**有雷警告,以下內文不適合易怒體質人士閱讀**
男子氣概,是社會期待男性應該表現出的樣子,樣子的定義會隨著時代改變。
男子氣概是建構父權體制的核心,順從體制、為國家犧牲的勇敢為主要精髓,為金字塔頂端的權力者服務。它的形成在於把男性認為是宇宙中心,最早可追溯到古羅馬希臘時代(約西元前9世紀~西元前1世紀),能掌握政治(思想辯論)、軍事(肌肉體格)、性與女人的支配權,表現出勇猛但能自我控制,才是具有完美男子氣概的男人,就像希臘神話裡的阿基里斯驍勇善戰又有軍事頭腦。女性是用來服務、引導男性成為合格的「穿透者」與生孕的低等生物。
中世紀基督教成為西方主流宗教後,神職人員讓男子氣概叉出新樣態:偏瘦弱沒有肌肉、皮膚白以及不能色色的,且男性神職人員與修女只剩下生理結構不同宗教界開始有厭女情結,害怕與女性雷同;13世紀英格蘭開始有年輕人去師傅家研習一技之長的學徒制,於是又需要向父親學習、超越父親的能力。
白馬王子童話的騎士時期,男子氣概分成平民版與貴族版的階級制,貴族必須擁有道德感與憐憫之心、對女人好;文藝復興時期(約14~17世紀)與大學制度興起,要有學識、善社交,擁有「排練過的優雅及瀟灑」禮儀能力;接著貴族落寞、中產階級升起,擁有紳士品格與財富才是男人氣概;平民男性只能用性能力+擁有妻子+獨立成家,證明我是男子漢;《禮記.曲禮上》裡說的「禮不下庶人」便是如此,因為知道禮節是貴族的特權,平民不需要。
工業革命成了模糊男女社會功能界線,女性晉升為支撐家中經濟不可或缺的角色,開始能取代原本只有男性能做的事,男性繼續在肌肉力量與知識做文章努力,區別我不是女人;當女性受教育成高知識份子,不在只是服侍男性與忠誠溫順丈夫而脫離傳統角色,有經濟能力選擇不婚時,男子漢因為失去控制女人的能力而焦慮爆炸;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心理學的出現,讓男性終於有機會意識到自己會脆弱,男子氣概的證明得到異域拓荒,脫離原生家庭而獨立生活⋯⋯
說到底,男子氣概的形成,起初是推男人出去為君主戰爭,男人要贏得勝利必須壯大身體,擁有魁武的肌肉與身體反應能力、關掉感官情緒、沒有同理心與憐憫心,才能揮動手上的利器與敵人正面對決拚生死,不能展現脆弱,也因為要打仗而關閉情緒,沒有建立述說感覺的能力。男子氣概是以征服、抬高自我、女性必須為我服務為出發點,他的能力包含身體條件且要受到大眾公開認證「我很棒、我超有用」。
父權體制對男性女性進行長達超過2500年的壓迫,且不斷地讓男女有二元對立的比較,這觀念變種深植人心與文化的程度,超乎想像。例如:女性天性就是溫柔,所以適合從事護理工作、擔負照顧家庭工作很合理(其實是被訓練出來的);又或者類似「你竟然力氣比女生小?你是不是男人?」的話,抑或早年綜藝節目,男性藝人常以吃女性豆腐等當作是樂趣,不也是一種權力展現?而父權體制越深的所在,厭女、貶低女性、暴力等發生的情況就會越嚴重。
男性不停地在人前展現「男子氣概」,最深層隱晦的暗示,莫過於「我有能力讓你臣服我」。如果說,成為男子漢/具備男子氣概的條件,從古早羅馬希臘時期演變至今,歸納成:原始條件—肌肉、暴力、性,中繼條件—身份地位、知識、言論、自制、工作技能,當代條件—經濟能力、社交禮儀、紳士品格(修養),透過這些取得大眾認可,讓自己有存在的意義感,當中繼條件與當代條件都不如自己關注/在意/喜歡的女性,僅剩原始條件能勝過也有別於女性時,就會訴諸其優勢來換得勝利(自我感覺良好),例如,近日熱門的流行音樂消息—楊舒雅「玻璃睪丸」,從這角度去理解,就能推敲為什麼會引起眾多男性的反彈;又或者,你曾經聽過當一對異性戀情侶要分手,男生留不住女生時,常聽到他怒罵女性下體等字眼,作為他保護自己男性優越感與尊嚴的反擊。
寫到這裡,除了心疼,我也想問問現代男性:你和女性,是要邁向互補多元、彼此為彼此而生、平和分工的關係?還是執行延續2500年壓迫女性的有毒男子氣概?
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