貓步漫遊河內—文化篇
- cat16punk
- 4月15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
・水上木偶戲
因為水災氾濫造成的農閒娛樂,最後變成越南傳統文化。木偶操作精細,視覺效果豐富,舞台兩旁有樂師現場演奏傳統樂器、吟唱與適時配音,相當有趣。
・玉山祠
1865年興建的玉山祠,是在湖中玉山島上的一座道觀,供奉祭拜關聖帝君、呂洞賓與民族英雄等。內有得月樓、敬字亭、筆塔等,充滿濃厚的中華文化,建築配色上則是有著他們的脈絡,大量白、黑、紅題字等,令旗正方形模樣與配色蠻特別的,整體造型樸實古意,腦中頓時無法定錨是接近那個朝代的華風造型。
・關於拜拜這件事
拿香拜拜,在華人社會裡是稀鬆平常的事。這次在河內玩耍時,發現店家都會在進門口的左方地上設置祭拜的神明小廳,鮮花、素果等一應俱全,供奉的神明大多為土地公,據聞要靠進門口會大發利市、招財進寶,而神明小廳放在地上,則是認為土地公是地神,要接地氣才靈驗。
來到寺廟,外觀配色單純,大多以淡雅乳白、全白或奶油黃為基底,走入內殿,才較容易見到金色與紅棕色系的搭配。供奉的鮮花素果數量驚人,細看花樣,往往中間擺有滿盆的劍蘭,帶刺的玫瑰花也常見供奉的花欉裡,且還要手工撥開花瓣,使花朵看起來更大。而讓我最嘖嘖稱奇的,是廟埕裡時常有長滿碩大柚子的果樹,起初還以為是假的。
香爐的狀態也別於台灣,在中央會有一根細長柱子,頂端掛著點燃的香環,中間則有鐵鑄字「福」,宛若是點燃線香之後,裊裊升起的煙圈就會帶著福氣沾染給每個點香的人,有著濃厚的祈福意涵。還有更有趣的線香香灰,每支的灰燼都像是有生命力般的自由捲曲著,十分有趣。

・法國烙印
越南在1945年獨立建國,擺脫千年以上的外國統治。他們對於過往遺留下來的異國建築並沒有大肆破壞,反而採取視為珍寶的態度加以保留。
*河內歌劇院
位於交通繁忙圓環的河內大歌劇是當地指標性景點,仿造巴黎歌劇院打造,建築風格新巴洛克式,它除了是法國殖民時期代表建築外,對越南也是別具意義,當胡志明宣布獨立宣言時,即在此處掀起「八月革命」,死傷慘重。目前河內大歌劇院是有表演節目時才開放,平常都是大門深鎖,所以要入內參觀,真的是要選對時間,外加買票看表演才行。
河內歌劇院也是當地人時常來散步拍美照的景點,是城市觀光旅遊車的起點,也是重要的旅遊接駁點。遠看時,覺得整棟建築物散發一股王者霸氣。
*聖約瑟夫大教堂
據聞是仿造巴黎聖母院模樣打造,擁有神秘深邃、崇高的哥德式建築風格,也是河內最古老的教堂,目前依舊使用中,分上午與下午時段對外開放免費參觀,須遵守衣服規範,以表恭敬而維護教堂的聖潔肅穆,使用廁所採「良心商店式」的付費。
高聳雄偉對稱的外觀,入內即有令人不自覺地安靜的氛圍,細看屋頂交叉的拱頂勾勒出美麗彎弧,繽紛的花窗玻璃畫綻放和煦慈愛的光漾,映亮著一篇篇關於信仰神聖的畫面。
・華風底蘊
越南曾四度降服與當時的中國王朝,其中在第三度北屬時期尾聲是唐朝,在1010年越南李朝開國君主將首都遷移至河內,並下令興建孔廟,成了今日觀光的文廟-國子監。
佔地廣大的文廟,就在昇龍皇城旁,有三個大庭院,留有一池湖水。整體建築風格私認為偏向唐朝,園區內還原保留科舉制度的私塾學堂,以及考試書寫的竹編考棚。越南歸順於中國以來,科舉制度上出了82位進士,每位進士都有一塊紀念石碑,形成獨特的碑林,受到聯合國世界遺產的青睞納入。
「鯉魚躍龍門」或「一躍龍門」等意象,不斷重複在文廟古蹟、私人住宅等等,反映出當時人們多想要頭角崢嶸的心,一舉翻轉出身,「榮歸拜祖」是終身期待。
第三庭院外供奉著孔子像,立有「萬世師表」匾額。兩旁還展示著文廟興建的前世今生,以及儒學如何成為越南的文化底蘊之演進述說,保留相當完整的脈絡歷史。
觀光當日,湊巧遇上舉辦儀典,禮生隨著祭祀儀程唸祭詞敲鐘,成群的小朋友跟拜。還有很多幼稚園小朋友來此拍攝畢業照,讓這個觀光景點多了幾分天真無邪的笑容燦爛,氣氛融洽,還有設計美術相關科系的大學生在此佈置展品作品。似乎,文廟對當地人而言,不只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景點,更是貼近走進生活,賴以和生命經驗結合的故鄉味。
逛完文廟,心中升起一個聲音:台灣真的保存最完整中華文化的地方嗎?中華文化那麼長久,台灣是在明鄭時期才開始被中國注意,納入版圖,換個方式想,台灣是不是在那時才大量接受華國文化?當然因為國民政府遷台,台灣接收大量的中國古文物,但相對固體的寶藏,融入生活的精神意念與習慣,才是真正的人民接收。相對越南沉浸承襲在接近千年、從秦朝至明朝的中華文化裡,到底誰才是吸收保留最多的呢?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