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讀書心得:男人‧英雄‧智者:男性自性追尋的五個階段(MEN UNDER CONSTRUCTION: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)

  • cat16punk
  • 2024年10月6日
  • 讀畢需時 5 分鐘

ree

對於取得知識,書和Podcast/網路文章最大的差別,在於知識傳遞的完整性與碎片性。書的論述把前世今生一次說清楚,而Podcast/網路文章則是片段摘要的淺短說明。統籌組織能力強的人,對於碎片式知識消化與整理是比較擅長的,有辦法將A報導與B Podcast類似題目的內容綜合處理,形成一套具邏輯性的內容,且能彼此補缺。也是我近年很深的體悟。

 

自從在線上課程聽到講師說:「各位同學我告訴你,這年代要談戀愛,你要先認清一個事實—『你的男朋友是〔媽寶〕的情況』只會越來越多⋯⋯」,加深對「媽寶」的好奇心。感謝「媽寶」讓我遇見這本書,重返那種好久不見的想要把一本書趕緊看完的渴望與衝動。

 

長久以來,「肉體熟成就等同於性格成熟」的觀念誤區深植人心,但隨著不斷上演荒腔走板、脫序誇張的行為與發言在成熟人上發生時,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明星的八卦新聞,眾多牽扯到性格與人際問題,這觀念的地基變得搖搖欲墜與不可信。遇過聽過許多人想要複製父母親打造的家庭、跟大眾一樣歷經固定的生涯里程碑,亦者終身都在追尋跟父母親一樣的異性與環境,滿足安全自我的存在,可是往往忽略定關注自身內在的發展(個性),然後一步步打造自導自演的悲劇。心理學的研究,提供跳脫悲劇輪迴的方法,但首先一定要肯面對與察覺。

 

閱讀以榮格心理學為基礎的《男人‧英雄‧智者:男性自性追尋的五個階段》(註1),彷彿走在前進高山百岳的森林小徑路上,清朗舒暢。不敢說整本書完全理解,畢竟沒有心理學知識背景,但就對心有所感的部分,寫下讀後心得與重點整理。

 

如同書名,男人的內在發展需要經過五個階段的追尋:兒子〉丈夫/父親〉英雄〉傳道者〉智者,應對生命階段的童年/青少年/青年/中年/成年後期/老年,其生命階段都有關鍵性的人物引發「啟動」,在傳統意義上,母親代表著養育、包容、照顧,父親則是律法、責任、冒險,心理成長的基礎,需要母親與父親的帶領觸發,進而有機會長出實踐完整的自己。

 

“夠好就好的母親,使男人內在外充分感受自己的衝動和本能,使男孩有能力離開家,之後自給自足,提供以後的發展和人格穩定之價值,影響其情感發展與心理健康。”

 

“夠好就好的父親,能夠在適當時候向兒子表現出他負向的、不可信任的一面,並讓兒子自己去承擔後果。引導兒子離開母親的保護,跨進父親探索冒險的世界,最後負責任的照顧自己,獨立。”

 

「媽寶」是這樣的

設計獨白:「媽媽是愛我的,她做的一切都是為我好,我也好喜歡媽媽對我做的一切,保護我不受傷,最懂我要什麼,而我永遠是她心裡的最棒,只要有媽媽,我的世界永遠是天堂,沒有醜陋。我才不要離開她,其他人都會傷害我。」

 

「媽寶」,顧名思義是離不開母親的兒子,不想長大,是精神內在的依賴依戀特質。當母愛過多,不期盼兒子獨立離家,用愛箝制其內在發展,使兒子覺得世界上沒有任何事物可以取代「母愛」帶來的天堂感,讓他沒有意識、害怕、拒絕脫離母親的照顧;父親沒有時間陪伴兒子成長,是忙碌著自我世界的「永恆少年」,失去引導兒子產生信心對外冒險的功能,接受自己的陰影(缺點),以上都是形成「媽寶」的心理因素。也很有可能,因為父親具有「永恆少年」的精神官能症,兒子也跟著有。

 

「媽寶」也會分不清楚與母親相處的精神與實質生活界線。

 

邁向成熟的必須——英雄之旅

關於內在成熟的「英雄之旅」,不管是男性或女性都必須經歷,為自己的成長披荊斬棘,凱旋而歸。電影裡常見的情節:男人為了拯救公主,勇於脫離舒適圈的踏上征戰旅途,一路披荊斬棘、鬥智鬥勇,最後抱得美人歸,如此熟悉不過的「英雄救美」情節就是「英雄之旅」。應對現代生活場景往往是跳脫原本熟悉安逸的環境而遠赴外地求學、因求職必須離家、因當兵駐留異鄉,有長時間與原生家庭脫離,需要獨自處理生活中大小事。搬離原生家庭,不再接受雙親的保護而邁向內在成長,使精神昇華茁壯,蛻變為成熟的大人(個體化)。

 

夠好就好的父親能適當協助兒子「啟動」成長之旅。如書中所述:

“所有的「啟動」都具有風險並可能帶來災難,沒有這一點,就不是真正或有效的啟動。啟動的結果必須是一個男人對自己內在的韌性、力量是有所覺知的,足以面對生活的考驗而不至於崩潰。”

 

這份「啟動」,往往出現在青少年時期、戀愛關係的結束分手、大學研究所導師的協助,以及職業生涯轉變。而「啟動」的動機往往是「阿妮瑪」。「阿妮瑪」是男人一種動態的,進行轉化的力量,是神話傳說裡的借身為公主與美人。我們熟悉的儀式「成人禮」,是形式上的過度,改變身份認同的「轉大人」。

 

啟動第二人生的開端

依據書中論述,在發展順利之下,男人在中年時期(約40~65歲)會整合「阿妮瑪」力量,從內在發展的「英雄」階段進入「傳道人」。相對孔子《論語》說的「四十不惑」,有意念上的雷同。我對「四十不惑」的想法,是人生到了對自我有足夠認識,清楚我要什麼不要什麼,對於自我存在的意義不再徬徨疑惑,面對生活的海是心中有方向的穩定前行。而本書提到的「傳道人」,是與內在調和,是對生命有使命感與目標,受到志業的呼喚而願意前往打造,找到確認自己的聲音樣貌。所以,我認為中年算是累積生命經驗的一定精華,融合過往多年的生命智慧,立定而啟動「第二人生」的開端。

 

看完此書,理解父母親過度或缺少的愛,影響著我們的個體化的完整與進度

。「媽寶」會增多的原因,由於現實社會的轉變,從過往的父權社會觀念逐漸走向兩性平權時,在心理或觀念上的「父親」代表的意涵與精神價值也逐漸鬆動,男性成長過程中父親樣板與內在轉變支持也不一樣,但並非就是時代改革有誤,而是從中找到平衡前行。再者,環境經濟因素考量下,一直留在家中生活也變成無法長大的必要之惡。

 

我時常對人說:「人生是自己的。」身為男人,真的一定要長大成熟嗎?當然可以不要,反正那也是你的人生,只是我們都無法篤定有來生,你確定就要這樣到登出世界的那一刻嗎?

 

最後分享書中深得我心、觸動,值得反覆咀嚼的金句:

“「尼采認為,好老師的特色是知道學生會超越他,同時也欣賞學生的成長。同樣的,這也是夠好就好的父親的特色,他可以欣賞兒子在某方面超越了他。」”

 

“男人非生來就是完整的,我們只是天生有著變完整的潛力⋯⋯我們男人終其一生都是在打造的過程中。”

 

“男人需要女人(阿妮瑪)才能打造他的靈魂,男人需要男性友人才能面對自己的陰影。”

 

然後感謝這本書,我想我找到「靈魂伴侶」的秘訣了。

 


註1:

男人‧英雄‧智者:男性自性追尋的五個階段(MEN UNDER CONSTRUCTION: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)

作者: 莫瑞.史丹(Murray Stein)

譯者: 王浩威

出版社:心靈工坊

出版日期:2021/02/03

留言


感謝您。

2025 © Monica Cat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.

bottom of page